延安精神內容及精髓
- 發布時間:2022-11-13
- 發布者: 延飛
- 閱讀量: 187
延安精神內容及精髓:一、延安精神的歷史條件和發展進程延安精神是指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延安時期的特殊歷史階段,在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事業的偉大斗爭實踐中,培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崇高革命精神和優良革命傳統,是民族精神的升華,是革命精神的傳承,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是時代精神的體現。
(一)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是延安精神產生的理論基礎
我們黨在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成果毛澤東思想萌芽于大革命時期,開始形成于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經過長征路,成熟于延安土窯洞。延安精神正是伴隨著毛澤東思想的成熟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毛澤東思想是延安精神產生的理論基礎和正確指南,延安精神是毛澤東思想的具體運用和生動體現。
(二)黨領導的人民革命斗爭是延安精神產生的實踐基礎
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推動偉大的事業。延安時期是中國革命走向勝利、中國共產黨扭轉乾坤、創造輝煌業績的黃金時期,只有這樣的偉大時代才能產生偉大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繼承和發展了井岡山精神和長征精神,是中國革命傳統和革命精神的升華。在延安,我們黨經歷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重要時期,黨領導的人民革命斗爭取得了巨大進展,黨在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更加成熟和發展起來。這個時期,我們黨還堅決抵制和糾正了共產國際對中國革命的錯誤指導。這些都為延安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堅實基礎。延安精神是以延安為中心的各根據地、各解放區的革命精神的總匯。
(三)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是延安精神產生的歷史文化基礎
延安精神是中國人民英勇奮斗、奮發圖存精神的集中體現,是中國人民革命精神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在中華民族的長期實踐中,我們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勤勞勇敢、團結統一、愛好和平、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延安時期,這種民族精神經過共產黨人的繼承與創新,發生了現代轉換,也就是勤勞勇敢的精神轉換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創業精神;團結統一的精神轉換為無產階級的愛國主義精神;愛好和平的精神轉換為無產階級的國際主義精神;自強不息的精神轉換為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奮斗精神。這就使我們的民族精神有了新的實踐形態,成為能夠體現中國共產黨人的崇高理想和堅強意志的現代革命精神。
(四)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是延安精神產生的主體條件
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創造成果,是毛澤東和黨的領袖們親手培育和倡導的實踐結晶。延安時期,我們黨重視理論學習,加強黨性修養,投身革命實踐,領袖率先垂范,這些都是延安精神形成的重要條件。毛澤東的《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劉少奇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周恩來的《我的修養要則》,被稱為“黨性修養三著”,對加強黨性修養發揮了重要作用。
延安精神有一個逐漸形成和發展的過程,若以延安時期十三年為考察對象,這一過程大體劃分為三個階段。
(一)延安精神的孕育期。從1935年10月到1938年9月是延安精神的孕育期,主要標志是我們黨倡導的抗大精神和白求恩精神以及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任務。
“抗大”是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的簡稱,是黨在延安時期創辦的培養高級軍政干部的最高軍事學府??勾蟮慕逃结樖牵簣远ㄕ_的政治方向,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毛澤東多次到抗大講話,反復強調確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的重要性。而且指出要堅持“抗日救國”的方向,就要有“三個犧牲”的決心,“第一個決心是要犧牲升官,第二個決心是要犧牲發財,第三更要下一個犧牲自己生命的最后的決心!”抗日戰爭中,抗大培養了10多萬名德才兼備的干部,他們在民族戰爭中,起了重要的骨干作用和先鋒作用,也形成了艱苦奮斗、英勇犧牲的抗大精神。
白求恩是加拿大一位著名的胸外科專家,共產黨員。1938年他受美國、加拿大共產黨的派遣,到達晉察冀抗日前線工作。1939年12月21日,毛澤東寫了《紀念白求恩》一文,高度贊揚了他對工作極端負責任,對同志極端熱忱,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崇高精神。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給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留下極其珍貴的精神財富。
1938年9月,決定中國命運的六屆六中全會舉行。在會上,毛澤東第一次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任務。毛澤東特別強調:“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個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边@是毛澤東對中國革命最重要的貢獻之一,不僅指導了抗日戰爭的勝利,而且對后來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都有深遠的意義。對推進黨的理論創新、對延安精神的形成具有決定性意義。
(二)延安精神的形成期。從1938年9月到1945年6月是延安精神的形成期,主要標志是大生產運動和延安整風運動的開展。毛澤東稱這是中國革命鏈條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兩個環節,抓住這兩個環節,就抓住了中國革命的全局。
1939年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后,根據地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困難。1939年2月,中共中央發出了“自己動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克服困難”的偉大號召,興起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三五九旅在南泥灣墾荒過程中所煥發出來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即聞名于世的“南泥灣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了增強黨性,保持黨的先進性,從1942年初開始到1945年,以延安為中心,在全黨范圍內普遍開展整風運動。延安整風,開創了保持黨的先進性的重要形式,實現了全黨的新的團結和統一,并形成了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的延安整風精神。
(三)延安精神的成熟期。從1945年6月到1948年3月是延安精神的成熟期,主要標志是黨的七大勝利召開,確立了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毛澤東在七大上總結的黨的優良作風,即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密切聯系在一起的作風、批評和自我批評的作風,是共產黨人革命精神的核心,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它任何政黨的顯著特征,從一定意義上講,也是對延安精神的理論概括,標志著延安精神的成熟。此后,延安精神始終隨著時代和實踐的發展不斷得到新的豐富和發展。
延安精神內容及精髓:二、延安精神的主要內容
(一)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靈魂
延安時期我們黨堅持的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集中體現在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一切為著戰勝日本帝國主義;體現在堅持黨的七大路線,建立獨立、自由、民主、和平的新中國。貫徹黨的政治路線,完成黨的歷史任務,必須大力培養和造就一大批政治堅定的優秀的黨的干部,為黨的事業的勝利發展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和人才保障。延安時期,黨把培養為民族解放英勇奮斗的高素質干部作為“戰斗任務”來實施,在延安和其他革命根據地創辦了幾十所干部院校,培養了一支能打仗、懂經濟、善管理的干部隊伍,對日后順利地接管各大城市和建設新中國,起了重要的作用,成功解決了培養和造就什么人這個確保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始終不動搖的關鍵問題。
(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延安精神的精髓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克服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堅持黨的思想路線,就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努力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和建設的發展道路。黨的思想路線來之不易,我們黨在幼年時期理論水平不夠高,黨內存在著主觀主義和教條主義,幾乎葬送了中國革命。由于黨內長期以來形成的教條主義的傳統,加之,又有共產國際的背景,要從根本上肅清教條主義毒害,要使全黨自覺地以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指導,是一件十分艱難的事業。從遵義會議在黨中央高層初步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后來通過將近四年的延安整風運動,終于實現了在全黨確立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偉大任務,為抗日戰爭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是延安精神的本質
為人民服務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政治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始終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一切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真心實意地幫助人民實現自己的利益。這個根本宗旨,是由共產黨的無產階級先鋒隊性質決定的,又是以唯物史觀為理論依據的。毛澤東的《紀念白求恩》、《為人民服務》,對為人民服務作了精辟論述。在黨的七大上,毛澤東又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規定為黨的根本宗旨和共產黨人言行的出發點和歸宿,更加充分體現了我們黨的性質和特點。延安時期,從制定路線方針政策到具體實踐,從政權機關到基層組織,從黨的領袖到普通戰士,始終面向群眾、服務群眾,樹立了“為民謀利”、“人民救星”的光輝典范。延安時期執政經驗告訴我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是我們黨的生命之根、力量之源、勝利之本。
(四)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是延安精神的特征
自力更生體現著一種主體精神,是我們黨的一貫主張。艱苦奮斗體現著一種奮斗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本色。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是我們不斷奪取黨和人民事業新勝利的傳家寶。延安時期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是堅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的革命情操,是奮發圖強、銳意進取的創造精神,是崇尚艱苦樸素、勤儉節儉的生活方式和保持生機勃勃、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正是依靠這種精神,我們克服了嚴重的物質困難,粉碎了國民黨的經濟封鎖,有效地保衛和擴大了抗日根據地,進而團結和帶領人民戰勝了強大的國內外敵人,不斷開創革命事業的新局面。
延安精神的主要內容,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需要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其中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是靈魂,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精髓,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是本質,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是特征。此外,延安精神還包括民主的精神、對外開放的精神、愛國主義的精神、批評和自我批評的精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