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具特色,匠心獨運的陜北窯洞
- 發布時間:2022-11-13
- 發布者: 延飛
- 閱讀量: 172
土穴窯洞式建筑居住形式最早發生在黃河中游、晉陜峽谷兩岸的黃土高原上。距今5000—6000年的仰韶文化、距今約6000年的半坡文化為標志的母系氏族社會繁榮期的新石器早中期文化,和距今約4000年的龍山文化為標志的父系氏族社會的新石器晚期,黃土高原窯洞不單成為這兩種文化的內容,而且發育得相當成熟——“呂”字形窯洞居室已經出現。
黃土高原南界的西安半坡先民的45座居住建筑的主要形式就是方型、圓形的半地穴式。而在陜北,發掘出的穴居遺址已發展到具有內外兩室的“套間”性質,呈“呂”字形,石板鋪地,料礓石粉抹墻,還建有我國最早的壁爐。在山西省石樓岔溝有仰韶文化穴居遺存,平面呈方圓形,中央有灶,入口處小,已有了門的雛形。
內蒙古涼城園子溝發現了龍山文化早期穴居聚落遺址,其中橫穴28座,3間為一組,已呈“一明一暗”的“套間”雛形。新石器時代正是恩格斯所說的從母權走向父權,是“人類所經歷的最激烈的革命之一”,是“一切文化民族在這一時期經歷了自己的英雄時代”。此也正是以陜北軒轅黃帝陵為標志的傳說中的炎黃時代。先民們就這樣經歷了從原始穴居到人工穴居、半穴居,最后釀成了土窯洞的出現。
窯洞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漢族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這一“穴居式”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在中國陜甘寧地區,黃土層非常厚,有的厚達幾十公里,漢族勞動人民創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鑿洞而居,創造了被稱為綠色建筑的窯洞建筑。
一般窯洞為用石頭或者磚頭砌,窯洞上面覆蓋厚厚的夯實的黃土,規模大的可做成并列多間或上下多層,外部也可另建房屋形成院落。下沉式是在平地上向下挖院式天井,再在井壁橫向挖窯洞,分正房和廂房,入口坡道在東南角。獨立式實際上是窯洞形的地面建筑,冬暖夏涼。它與一般四合院沒有太大不同,前面有木構檐廊,屋頂覆土成平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