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生產運動的發展過程
- 發布時間:2022-11-13
- 發布者: 延飛
- 閱讀量: 183
發展經濟是解決陜甘寧邊區經濟財政困難的最根本途徑。
抗日戰爭初期,中共及其控制的陜甘寧邊區的經濟來源主要依賴國民政府的軍餉,以及中共在國內外籌集的捐款維持。
大生產運動初步發展階段:時間從1938年12月到1940年。
1938年,留守兵團的一部分部隊在戰斗和訓練之余,從事農副業生產,種菜、養豬、打柴、做鞋襪等,從而改善了部隊的生活。毛澤東當時對這一做法予以肯定,要求推廣到留守兵團的所有部隊。從1938年12月到1939年上半年,毛澤東在一些會議和公開場合中,曾多次反復闡述了必須通過“自己動手”來克服物質困難的道理。
他說:武漢、廣洲失陷以后,敵人還要繼續進攻。我們現在還有一點錢,還有小米飯,但以后會有那樣一天,沒有錢,糧食困難,那怎么辦呢?第一個辦法是餓死,第二個辦法是解散回家,這兩個辦法是沒有一個人贊成的,“第三個方案,就是靠我們自己動手”,“黨政軍民學大家一齊動手,衣食住都由自己來解決”